更新最快就看洪荒,honghuang.org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点击:【登录】,如果您还不是本站会员请点击:【注册】成为本站会员!

孔伷离开阳翟一路往东,卫宣这边还真出事了。不是伏牛山有贼,而是洛阳的西凉兵到处劫掠!

董卓紧锣密鼓地抢班夺权,洛阳的乱局继续发酵,原大将军府幕僚陈琳等人不肯归附董卓,向袁绍提出将董卓引诱杀害的计划,袁绍不敢,陈琳则弃官逃亡,开始了大批士人逃亡的序幕。

接着朝廷罢免司空,派使者到显阳苑拜董卓为司空。司空名义上是少府的直接主官,但董卓将他做成实权官,军政*大权逐渐朝着董卓这里倾斜。

董卓邀请袁绍到显阳苑商议废立,袁绍当然不同意,提出要去请示太傅袁隗。袁绍说:“恐怕大多数人都不会同意你的意见!”

其实倒不是袁绍不能接受董卓德而主张,关键是谁首倡的,谁主持的,谁就获益最大,袁绍当然不想将拥立新君的颇天功劳又让给原本就权倾朝野的董卓。

董卓闻言大怒而拔剑指向袁绍:“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卓刀为不利乎!”

这就有点蛮横了,不过此时的董卓确实已经有实力蛮横了。袁绍其实呢心是很虚的,不过为了自己的颜面还是拔剑反讥:“天下健者,岂唯董公?”

然后拿着佩刀作揖而去。袁绍这话其实没什么分量,说的就是别以为你兵强马壮,天下兵强马壮的大有人在,但他内心知道这些人不包括自己和叔父。只能趁着动作没发疯赶紧离开,不过这样直接的冲突也等于双方彻底撕破脸了。

董卓有那么一刹那是想直接砍死袁绍的,不过这时候的董卓还没有疯狂,他知道袁绍的声望地位,也拿他没办法。

董卓于是又将废立之事汇报给太傅袁隗,袁隗不是袁绍,人老成精,而且他也没胆量忤逆兵权在握的董卓,竟然就稀里糊涂同意了。

袁绍见到自己的叔父也不支持自己,如今董卓有了名分,袁绍就是最碍眼的哪一个,不敢在洛阳坐以待毙,于弃绍官逃亡至冀州勃海郡。

袁绍的逃亡标志着士人集团基本放弃抵抗,至少正面对抗董卓的力量几乎不存在!因为袁绍逃亡之前是司隶校尉,而袁绍逃离洛阳之后,虎贲中郎将袁术也擦从洛阳逃往南阳。一下空出来的两个关键位置自然被动作拉拢的人填补,剩下的就是王允等与董卓虚与委蛇。

卫宣收到消息也是苦笑,他不知道此时袁绍是什么心情,想来他应该是胆颤心惊吧,但凡还有一点敢战之心,他应该来颍川或者去族居地汝南,与卫宣一起登高呼应。远远地跑到渤海去了。

袁绍的逃亡等于变相鼓励了董卓,八月三十日,董卓在朝会上提出废立之事,并以霍光事为例,自比田延年(谁反对就立刻处死),这明显比当日找袁绍商量已经升级,董卓的骄横已经上升到了2.0时代,满朝文武只有尚书卢植站出来抗辩,董卓被顶撞得无言以对,气得罢会。

后来董卓还想寻找机会杀害卢植,但被蔡邕、荀爽、彭伯群等人劝阻,卢植得到消息则弃官逃亡。

致此洛阳朝堂已经没有人敢阻挡董卓,董卓的专横跋扈升级到3.0。

九月一日,在崇德前殿,尚书丁宫主持废立仪式,太傅袁隗将刘辩扶下皇座,解除玉玺印绶转交给刘协,然后扶刘协正式登基,改次年为初评元年,刘协便是后来的汉献帝。此时虽然传国玉流玺一直没有找到,但已经没有人管这事了。光是看看太傅袁隗的态度,就知道在洛阳的政争中士人一方彻底落败。

紧接着,董卓让尚书宣读策文,并弹劾何太后害死董太皇太后的罪责,将其罢免,迁入永安宫。

九月三日,何太后被毒杀身亡。董卓不允许朝廷为何太后举办丧礼,而是让刘协到雒阳城内奉常亭表示哀悼,公卿大臣们穿白衣上朝三天。

接下来????????????????自然有更多的投机分子倒向了董卓,甚至有人积极地位他出谋划策,于是董卓接下来的一些列操作也是让人眼换缭乱。卫宣觉得这其中肯定有许多是贾诩那家伙的谋划。当然李儒也是董卓最亲信的谋臣,想来有这两人在,此时的董卓其实是很有一代权臣风范的。

董卓首先要做的就是为自己正名分,朝廷遥封远在幽州的幽州牧兼太尉刘虞为大司马(上公之位),董卓由司空改任太尉,兼领骠骑将军,加节,赐斧钺、虎贲,更封郿侯。而与汝南袁氏齐名的弘农杨氏当代家主、杨修之父杨彪则被董卓拜为四龙,进一步分化士人集团本体。

接下来董卓德一些列操作都是为了交好和笼络士人的,董卓先是联合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一同携带鈇锧到朝堂上书,要求为建宁元年(168年)九月政*变时被政治定性(诬陷)为叛贼的陈蕃、窦武以及次年(169年)在“第二次党锢”中被捕遇害的众多党人平反。刘协(袁隗)准奏,恢复陈蕃等人的爵位,并提拔他们的子孙为官。如果撇开董卓武人的身份,他所做的这一切看起来算的上一个贤相!只可惜士人集团的偏见,对此并不领情,卫宣在颍川这个名士聚集的地方就听到不少的阴阳怪气讥讽董卓的言论。

公平地讲,董卓带兵进京之后除了废立之事外,其实没有做过什么过分的事情。比如亲近周毖(周慎之子),伍琼,原大将军府官员何颙、郑泰也成为其幕僚。董卓在幕僚们的建议下,亲近士人,征召名士(如:荀爽、韩融、陈纪)入朝为官,其中,卫宣的岳父蔡邕成为董卓最信任的幕僚。

同时,董卓又选拔大量名士(如: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应劭、张邈)担任地方太守等要职,韩馥为冀州牧,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伷为与州刺史,张咨为景州刺史,张邈为陈留太守。袁绍能够在冀州平安无事,跟袁家的门客韩馥为冀州牧是分不开的。

甚至不计前嫌,对厌恶自己而弃官而走的袁绍、王匡、鲍信等人授以太守,以示和解。当然敦厚的王匡就近一点封河内,刺头袁绍就远一点封渤海。虽然是远了一点,但总归让袁绍在渤海也算是名正言顺。如果董卓最后赢了且没有篡位,史书评价可能会将董卓与周公相提并论,只可惜他失败了,而且是一位失败了的武夫!

致此卫宣觉得董卓真正将权臣做到了巅峰!但不管是贾诩还是李儒的谋划,卫宣觉得董卓还是小看了袁绍等人对权利的欲望,他自以为是地以为自己如此分封士人到关东,也为后来诸侯起兵讨伐来埋下了祸端。比如袁绍、韩馥、鲍信、刘岱、孔伷、张咨、应劭、张邈等人除了张咨因为得罪孙坚被带兵路过的乌程侯砍了脑袋,其他人都没有丝毫的感激之情,反而是已有机会就造反。

董卓对士人如此之好,反观他对自己凉州带过的人则显得有点????????????????严于律己了,仅仅牛辅等寥寥数人被封中郎将,如徐荣、李傕、郭汜等人还只是校尉,也就是只有他自己的弟弟封了一个将军。

也许就是董卓这样的严于律己在士人看来是示弱,是心虚,在手下人看来是白费心机,所以他们有人就开始胡作非为。他们跟着冻着转战四方,图的就是荣华富贵,董卓为了不引起士人的强力反弹拼命地压制手下人,也就为手下人私底下发泄埋下了种子。

如胡轸、李傕、郭汜等人仗着军权的威势,放纵士兵在雒阳城内劫掠富户,搜刮财物,奸*淫妇女。就连距离洛阳四百里之外的颍川边界也出现了西凉骑兵的身影,几个靠近河南尹的县令长和县中大族家主们纷纷向卫宣求援,这让卫宣大为光火。

这是为宣之前都没想到的,他也真正没工夫管孔伷了。他之前一直在默默地种田,观望态势,结果火就烧到自己身上来了。不得已卫宣一面派遣张辽和魏延兵分两路前往边境防范西凉兵。同时召集太守府属官商量对策。原本正在感叹卫宣执政能力的众人,听闻董卓手下将领纵兵劫掠一个个也是怒不可遏。不过要让他们想好办法,他们能有什么好办法。

卫宣最后只能提出再次募兵,在城外扩建一个军营,另外郡兵的三分之一也被要求出动前往边境。并且趁着张辽和魏延出兵的机会,秘密派遣刘铭和裴元绍前往伏牛山,占据那个溶洞前面的山寨。

同时卫宣开始借题发挥,就此事向朝廷上书,指责专权的董卓不能很好地约束部下,若再有此类事情发生,作为讨贼将军将封关碍。卫宣这当然是在为讨伐董卓做宣传,让董卓和其他士人有个心理准备,不然将来自己突然在颍川举旗,估计董卓很难接受。卫宣可以不在乎东董卓德感受,但必须占据大义,让还没有彻底疯狂的董卓迫于压力不轻易对河东用兵。

honghuang.org